高中時,金恩博士的演講,

只是單純的課文背誦,

依照當時女校的考試訓練,

就是把文章貼上試卷紙,做成完美的克漏字測驗,

囫圇吞棗的下場,我永遠只記得I HAVE A DREAM

 

不論是電子或是平面媒體,

對於今年以來超高的失業率以及被新加坡嘲笑的人才只會輸出不會輸入的恥辱,大書特書不斷放送

(做視聽產業一陣子,輸出輸入真是好令人敏感)

我好不容易終於進入比較正常的職場商業模式,

這些都是我平時拿著NB在床上typing,午夜夢迴時會細細思量的話題。

製造、貿易,這些都是商業的入門等級(廣告業不算,我自己的評量標準都可以寫成一篇落落長文章,但簡而言之,有看過4A廣告出來的人創業,然後做到五百大嗎?)

我曾經好想做貿易業,

跑單幫可說是最佳的入門,想把國外的好東西帶回台灣,

然而除了打通關,找通路,對於產品本身的認知與設計,實在不如製造商,

製造很苦,除了建立工廠規模,

其他步驟視同創作,並不誇張,

然而我並不同意一些學設計的人,用「軟實力」「文創」等虛虛實實的名詞,

去套用在製造業身上,台灣沒有功夫了不得的工匠,

但是又有多少懂得外觀包裝的人,下定決心去了解科技與工業呢?

 

夢想,實在不是拿幾個名詞就能衡量,最常出現的關鍵字應該是汗水、熱血、五月天、朱學恆、九把刀,

或許偶而還會加上Steve Jobs吧

(題外話,我很喜歡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要推敲怎麼翻譯是很有趣的事情,有很多種說法,網路上的求知若飢,虛懷若愚只是其中一種翻譯方式)

並非科學出身的我,以前談論的事情叫做創作,

一腳踏進商業的時候,製造與創作,兩個名詞就成了緊緊相依的連體嬰,對我而言差距不大。

當台灣不斷強調軟體的內容,

是因為看到硬體的代工模式帶出心酸至極的低毛利,

因此開始強調品牌,強調包裝,那屬於產品方面的硬體開發創意呢?

我尤其厭惡看到商業雜誌或是廣告公司所強調的:品牌要有故事,

開發與製造原本就是極其艱難,稱得上篳路藍縷的過程,

說得一口漂亮的故事,有時是天馬行空發想,還有很多時候是強調台灣在地的努力(如Lativ),詞藻雕琢卻離產品本身越來越遠,

就像我覺得地才的舞真的難看,但是她嚐到了甜頭,就舞技/編舞而言的討論,只要有些負面聲浪,立即搬出「我很努力,怎麼可以這樣批評我」去閃躲,

這實在不是重視產品的質量,只是鞏固廣告與包裝的劣質手段。

包裝很有效,很多消費者也只是外貌取向,

做個夢,想做了不起的產品或內容,踏實地讓產品本身的八十分拉抬到趨近滿分,

小至正視產品,對自己發想的創造物負責,大至I HAVE A DREAM,且不論未來段落能不能接上DREAM COMES TRUE,

現在的職場環境,大家是爛工作一個換過一個,還剩下多少做夢的勇氣與膽識?

 

而且還有更多人,全然不知道自己還擁有做夢的權力,更不知道,做夢壓根就是stay real。

arrow
arrow

    My 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