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吵得沸騰的話題,起薪太低的新鮮人們,起薪倒退至十多年水準的年輕人們,

到澳洲當屠夫存得第一桶金的清大畢業生;

無數案例往往指向的是眾人集合印象的「老闆」,

要西裝筆挺的老闆從他的合身西褲裡拉出一張張鈔票來,

大家一如往常,想像的是這樣的景象,

我偶而在老闆娘與採購的口風當中,抓到老闆心目中自行經營的生意中,

理當獲得的利潤是多少,

當初總覺得驚愕,員工帶來這麼多的利潤,卻只能分得這麼一些小額的薪水;

偶而在仔細推敲的狀況,

發現現在這個時代有時毛利真是低得驚人,到處都是比到爛價的狀態,

每個人都在比帳面上看得到的價格數字,

為什麼現今會變成打爛仗的狀態?

 

每個員工心中都有個萬夫所指的可憎老闆印象,

每天上班坐在主管椅上的,解僱我的、以前惡形惡狀的,總而言之,老闆應該是以千面女郎的姿態活在每個員工的心中,

但他們都是萬惡不赦的共相;

抱怨低薪、怨歎老闆的口袋只有如此,罵老闆不肯掏錢!   

最易製造出對立立場的言語,

極難釐清目前的環境困境,

代工、產品不佳,或該說擁有好技術卻交不出佳作(佳作,而不是頂尖的名次)

 

做出一大堆別人的黃金,留下一堆無法競爭的屁,這才是最可怕的,

既是代工又是相似且替代性高的產品,

商業絕對會陷入價格數字戰漩渦,無一能赦免,

毛利必低,老闆的利潤不夠抓(真的別用員工思維推導資方利潤,老闆會創業,不也就是不想賺員工那份死薪水,才晉身成中小企業一族啊)

商業做不到大家有錢賺,傾全國之(財)力所扶植的四大慘業今日這股田地,

翻翻歷年的政治經濟決策,然而又很容易扯到前朝八年,今朝四年與臉書治國,

依照台灣大部分人對於政治的冷漠,討論這種議題,吃力不討好,更可悲的是,陷入藍綠對立過久,想跳脫這泥沼,十分困難。

(而這裡就是我罵幹的方式)

 

我很贊成去國外見識開眼界,

開眼界,但不是working holidays這種說法,

這兩個字的組合似乎是代辦或是需要農林魚牧勞力的開發國家所衍生的單字組合,

有吃又有拿,有得賺又有得渡假,

今日大學同學的臉書掛了兩句:明明就是台勞,為什麼要面子也要裡子?

這兩句話殘酷且真實,姑且不論到底面子還是裡子重要,

如此珍貴的國外經驗該怎麼帶回未來的台灣?

對之後的學術知識提昇、商業服務硬體改善,到底會不會留下痕跡?

最後到底是澳幣換台幣的匯兌收據留在台灣,還是二三十年後的南半球呈現歹灣郎餐館聚落?

 

Let's wait and se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 pace 的頭像
    My pace

    Always On the Road

    My 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