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在求學過程,
反覆做的練習多半是獻給了考題,
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基本上是沒有的。
所以到了研究所,要邏輯通暢,起承轉合寫出一篇論文,講出自己的論點,都是一種障礙。
看看多少研究生當初生不如死,就知道了。
那是從小到大受教育的問題,遵循著教科書上的一言一語,
卻沒有捲起袖子嘗試驗證,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因此出了學校,在職場上吃盡苦頭。
不論是吸收多少文字卻寫不出一絲一毫關於自己的意見,
或者是掌握變數做A/B test,
這些都是中華民國之下教育所欠缺的,換句話說,讓你失去主張。
儘管每天在工作上,面對各式難題,唯一的好處就是我不斷用自己的知識在驗證一切。
就算不工作了,也還有一種創作的方式,就是做飯。
一道菜的形成,從想像開始,
在菜市場或是超市收集個別食材,第一次的想像;
回到家中洗淨、用刀工塑形,這是第二次的想像程序;
下鍋,注意溫度,生食轉換成熟食的外觀變化,還有香料調味的可能,這是第三次驗證。
料理可以說是一種假設、驗證的過程,而且還是多工Multi-task的作業方式。
動手做(例如寫作)、驗證(例如實驗),這件事情在台灣是多麼困難的學習過程。
三十歲後,我才知道這比花時間吸收還重要,動手做/驗證/練習/形成自己的主張,不厭其煩重複這幾個步驟,才叫做形成自我啊!
全站熱搜